
2009年,九龙坡区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二小”),只有一支十人出头的“校队”。那支球队还是教练刘禹从建设一小学带过去的。2009年,九龙坡区建设一小和天宝实验学校两校合并,正式更名为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实验小学校,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在这个只有一万七千多平米的校区铺展开来。
“实验二小”副校长胡雪峰分管学校足球工作十几年,这里成了班班有球队、年年有比赛的全国校园足球示范单位。这些年,学校经历了多次改革创新,将足球与育人深深结合,打造出了与上一级学校、区足球协会合作的新模式。为什么要发展校园足球?在“实验二小”的观念里,这不仅是大环境下的顺势而为,更在于足球的意义远大于这项运动本身。如何去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改变一个孩子一生,是胡雪峰和教练们愿意一直探寻的事业。
从十几个人到五十多个班队
十年普及,一朝结果
“实验二小”成立那天,也是胡雪峰从一个普通音乐老师,成为艺体部主任的那一天。如今十几年过去,他已是分管德育的副校长。2009年的时候,“实验二小”的硬件条件在区里不算好,校舍围绕在一块小型球场周围,这块仅有的场地,成了学校的欢声笑语每天传到围墙之外的载体。
“实验二小”践行德育的四大品牌项目(校园足球、葫芦丝、班级民间体育特色项目、民族特色大课间)中,校园足球启动最早。两校合并之后,身兼学校体育老师和足球教练的刘禹就拉起了一支十多人的校队。在当时看来,这支校队聊胜于无,属于走个过场。组队困难、训练困难,班主任不支持、家长不认同等因素,禁锢着实验二小的校园足球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当时还是艺体部主任的胡雪峰费了不少心思。为了让校队有材可选,胡雪峰办起了“校长杯”。能普及,才能在建队上摆脱选材基数稀少的桎梏。办个杯赛,看似容易,过程却很艰难。其中一大的问题是,班主任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这是“校长杯”能否落实的关键点。很多班主任听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啊?这怎么搞?”出奇的统一。
这不难理解。对于大部分班主任而言,足球并非他们了解的运动;其次,足球也缺乏提升班主任主动引导的动力。如果无法得到班主任的响应,家长的工作也没有办法去沟通。于是,胡雪松和校方领导经过多次研讨,研究出一套新的激励方案。那就是把每个班的比赛成绩纳入班主任的年度考核、班级奖励和表彰中。
“实验二小”每年都要评选优秀班主任,学校还要推选人员参评区优秀班主任。新的方案实行后,在校长杯上拿了前三名,班主任评分分别加3分、2分和1分。如果班上的学生去参加区级比赛或者市级比赛获得了好名次,加分会更高。
压力来了,动力就有了。马上要打比赛了,还没有组建球队的班主任开始着急了。胡雪峰偶尔路过老师办公室,就会探头问一句,“队伍咋样了,别的班都开始训练了啊。”其实胡雪峰明白,有些班主任确实有困难,但这个事情一定要做,所以不管什么困难,他也要帮忙解决。十几年过去,每年一届的“校长杯”风雨无阻地进行着。去年因为疫情原因,学校4月底才开学,6月份就要放暑假。等到下半年疫情好转,“校长杯”就来了,而且是在保障防疫工作的情况下封闭进行,这说明了学校的决心。
如今,全校已经有五十多支班队。其中三年级以上的校级队伍,就有六支,每个班级都有校队球员贡献。由于“实验二小”在九龙坡区校园足球工作上的成绩和美誉,许多家长就是奔着足球来报读的。人数最多的的时候,一个年级报名的学生就有一百七八,巴掌大的场地完全无法容纳这些孩子和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