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向来以红辣椒特产、普者黑景区而闻名,如今因校园足球异军突起,已成为全州的冠军代表,亦在全省据有一席之地。丘北县第一小学,就是当地新生代足球的起源地和顶梁柱,红领巾们一次次出征、一次次凯旋,生动地展示了丘北人性格中爱抱团、能吃苦、不服输的一面。
一所古老的小学
石刻的门匾、文庙的遗迹、参天的古树、高大的照壁,以及随着时代风云而多次变更的校名,记录着丘北县一小厚重久远的历史。
据可考的文献资料记载,最迟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这里就开始办学,乾隆二年定名为“清江书院”;咸丰二年扩建后勒石“云程”二字悬于书院门额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校名又经历了三次变更,从“云程小学”到“东方红小学”,直到1978年才有了现在的校名。
两百多年过后,跳动不息的足球、闪闪发亮的金杯、损耗严重的球场,为这所古老的学校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正如副校长许鹏祥所言:“我们这所百年老校守正出新,不断进取,校园足球是最直观的体现之一。”
自2014年组建校足球队后,丘北县一小垄断了历届县级青少年赛事的小学组冠军,其中男足是2016~2018年文山州校园足球选拔赛的三连冠,此后校园足球赛事受疫情影响而暂停,又在全省最佳阵容赛中多次亮相。女足则在2017年拿下全州冠军后,同年代表文山州出战云南省校园足球总决赛获得第六名,次年又有4名女同学入选云南省校园足球代表队,获得全国最佳阵容赛西南赛区第二名。
校园足球开展起来后,丘北县一小的校队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源源不断地成为丘北县民族中学、县第一初级中学等校队的主力球员,以至于每逢毕业季,就有中学教练到县一小求助,希望能多动员几个校队的孩子到他们那里读初中。
除了向本地和外县的中学输出足球人才,丘北县一小奠基、推动的新生代足球已引起了省级教育部门的注意。“从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最佳阵容赛的情况来看,文山州足球的重心已经在向丘北、广南转移。”云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云南省校足办主任徐忠祥说。
不过,该校刚开始组建足球队时,并未对赛事锦标有过憧憬,作为当地基础教育的窗口、示范学校,也没想过借助足球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组队只是出于学校体育老师们一个朴素的共识:踢足球,是一件对学生有益的事。
一粒偶然的火星
2014年,丘北县一小因为翻修主体教学楼,紧邻工地的操场、篮球场一度无法使用。在经费紧张、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丘北县一小的领导支持了体育组的建议,给校园里仅剩的一小片空地迅速铺设了人工草坪。建校284年后,这所学校第一次有了一块小小的五人制足球场,第一次有了草根足球生长的条件。
唐华和缪宏光都是学校的体育老师,他们既是修建足球场最积极的倡议者,也是校园足球最坚定的践行者。既然学校有了足球场,有了足球队,他们就义无反顾地分别成了女足、男足的校队主教练。
唐华还是丘北县一小的学生时,从来没有踢过足球,但初中时受一名邻居孩子的影响,拜其为师踢起了野球。虽然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训练,但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满腔的足球热情,到师范学校读体育专业时,他已是校队主力,还不时给别的业余球队充当外援。直到现在,48岁的他仍然活跃在业余足坛。用他的话说,在自己工作的学校里当教练,是因为“内心的足球情怀”从未消失。
而在当地业余足球赛事的常客眼中,缪宏光“基本不会踢球”。他自己也承认,读师范时,只是偶尔被约球的同学叫去凑个人数,也算是踢过几脚。之所以成为校园足球坚定的推动者,他的动机是“打不了篮球就踢足球吧,总不能让这些学生什么运动都玩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