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始于乱政,仍在继续
2020-03-25 15:35:34
文|记者陈永报道
反思中国足球的“30年之困”,我们必须要说的是,20多年前的一系列乱政是引发困局的主要因素。

30年困境,始于15到20年前的乱政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改革,2001年,国家队晋级世界杯,但变数其实在国足杀入世界杯的同时诞生——这一年,爆发了甲B五鼠事件。实际上,围绕“豪赌世界杯”,2001年初,中国足协宣布取消升降级,当时的调查显示,2000年甲A场均1.99万人,但2001年甲A场均已经下滑到1.83万人。

2004年,甲A变为中超,但中超也取消了升降级,这一次原因是“奥运战略”。数据显示,2004年中超场均上座1.10万人,2005年1.03万人,可以说,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顶级联赛的场均上座率被“腰斩”——这是崩盘式的下滑。

围绕“奥运战略”,中国足协在2002年推出了“U21政策”,随后围绕2008奥运战略,中国足协也开始漠视国家队建设,结果连续多届亚洲区预选赛,国家队连小组赛都没有出线。

此外,影响深远的“七君子事件”(北京国安、大连实德、深圳健力宝、上海中远、四川冠城、青岛颐中和辽宁队)也对中国足球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俱乐部提出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诉求,最终被足协强力压制。

问题的关键有两点:其一,7家俱乐部中的5家也不是什么“好鸟”——实德系和健力宝系为害之烈不亚于足协的乱政。如今,这7家俱乐部只有只剩下一个半在中超——北京和大连(大连只能算半个);其二,这7家俱乐部提出的方向是没问题的,即便不支持这7家,中国足协完全可以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积极的探索,但直到今日,职业联盟还没有成立。

给中国足球最后一击的是国企退出潮:2004年年初,《足球》曾经对此进行了报道,结果被取消采访资格,但事实证明,在民企并不给力(比如实德系、健力宝系)的情况下,国企的大面积退出给了中国足球重重一击。随后的事实证明,在中国青训最黑暗的时候,始终系统坚持青训的恰恰是山东鲁能,目前山东鲁能在中超本土球员的比例超过10%,此外,徐根宝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球员,但背后的支持者上海东亚同样是一个国企,当时民企中始终坚持青训的只有绿城。

登录 后获取免费阅读文章
点击阅读 《足球》第3600期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