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的孩子,寻路的校园足球
2025-07-28 01:48:21
文|撰稿/左瑞
★针对如何打通青少年足球队员培养上升渠道的问题,本报借助自己的赛事平台与各地参赛者进行了交流,希望帮助更多校园青训从业者思考和行动,希望更多学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校园足球发展之路。

第二届“百年名校杯”足球精英交流赛小学组赛事在江苏省启东市进行期间,针对校园足球的“痛点”——12岁退役的现象,本报采访了各代表队的相关人员。中国很大,校园很广,足球的路很长且多,寻路中国足球的人也很多,每个人都热爱足球这个梦想的舞台,大家都希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

成建制升学是一个发展方向

把一支小学毕业的球队完整地升入初中,西安在2024年开学季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探索性的青训人才培养机制是在211院校陕西师大的两个二级单位之间自发形成的,没有政策激励或资金扶持,甚至没有“陕西师大—陕师大附中—陕师大附小”以外的力量驱动。形成这一贯通式上升渠道的初衷很简单,用参与执行者之一、陕师大附小体育老师李凯歌的话说,是为了尝试部分解决“足球在当地发展和踢球孩子的上学问题”。

继2024年的应届毕业生、2034杯全国赛冠军球队18名队员从附小进入附中之后,今年刚毕业的附小队员,也将继续成建制升入附中。与面向全国招生的陕西师大不同,其附属学校原则上只面向陕西师大旗下各单位的职工子女招生,但随着校园足球的发展,附小早已面向陕西招收足球特长生,这拓宽了球队的选材面,也让西安以外的足球苗子获得了学习、训练更好的成长机会。

陕西师大附中是西安五大名校之一,陕西师大附小也是当地的优质小学,这自然会影响家长的决定。目前附小的足球特长生选拔名额通常对三年级孩子开放,入选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足球基础。新的上升渠道,让他们获得了4年后在附中继续进步的机会。

登录 后获取已订阅的阅读权限
该内容需要付费
请购买后查看全文
订阅
点击阅读 《足球》第3976期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