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江苏省城市联赛(以下简称“苏超”)1/4决赛结束;12日,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赣超”)和内蒙古自治区足球超级联赛半决赛结束,即将迎来最终决赛;其他城市联赛,湖南省足球联赛(“湘超”)、重庆市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渝超”)、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川超”)等鏖战正酣。
继“村超”之后,以行政区划为参赛单位的城市联赛正成为中国足球最火热的存在,统计显示,目前已经有不低于10个省市举办了城市联赛,同样有多个地级市如武汉和扬州等也在举办城区联赛。至此,“村超”所代表的草根足球、“苏超”“赣超”所代表的城市联赛,以及“齐鲁超赛”“广东省超”“桂超联赛”“苏冠”所代表的俱乐部业余联赛,构成了中国社会足球三大赛事主体。
和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的俱乐部业余联赛不同,“村超”“苏超”以文旅足球相结合,以其更加丰富的办赛模式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以“苏超”为例,球市非常疯狂,单场上座纪录(1/4决赛南京VS连云港)61355人,单轮上座纪录(第11轮)222448人,单轮场均上座纪录(1/4决赛)39614人。比赛之外,关注度完全“破圈”且铸就了超乎想象的传播纪录。更重要的是,对于旅游和消费的提升也缔造了中国社会足球赛事的传奇,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苏超”消费跟踪调研报告》显示,95.9%的观众产生了门票外的消费,江苏省商务厅数据显示, “苏超”前六轮,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业收入379.6亿元。
“村超”“苏超”所带来的三大核心意义也恰恰暗合了足球发展的三大底层逻辑:其一是足球的劳动消费及产业化方向对应了经济驱动底层逻辑;其二是场内外极高的热情对应了文化驱动底层逻辑;其三是立足基层的赛事对应了治理驱动底层逻辑。这恰恰也是中国足球发展所需要高度重视的三大底层逻辑。
“村超”“苏超”对于中国足球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对于中国足球的治理体系提升,对于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对于裁判、竞赛、保障等专业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用“倒逼”这二字来形容。
只是,这些新兴的赛事虽然火热但依旧脆弱,前路光明但亦有荆棘,如何为“村超”“苏超”以及更多的社会足球赛事保驾护航,让其健康、稳定、长久地发展,仍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