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一对冤家的分与合
2021-01-22 08:01:17
文|本报评论员 刘晓新
中国足球的“体教融合”,“体”和“教”的短兵交接几乎从足球的职业化之初就出现了。对教育界和足球界两方而言,一切历史的纠缠,都挡不住市场的自然选择,都敌不过共同利益的逐渐趋同。

进入一月份以来,本报连续报道了有关青少年足球的两桩新闻。

1月12日,全国青少年足球体教融合工作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和副主席高洪波,以及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就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深度融合事宜达成初步共识,双方将共同完善运动员等级评定办法,并将试点合作建立新型足球学校。

几天后,中国足协雷厉风行,发布了《关于鼓励俱乐部梯队球员融入校园竞赛平台的指导意见及2021年青少年男足竞赛计划方案(建议稿)》。


读起来很拗口,但关键词就一个:体教融合。什么叫体教融合?这是不是关于青少年足球的一项革命性的政策?若干年之后,这会不会成为中国足球一个春天的故事?


显然,这是一个太过于宏大的话题,也不是我们企图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这件事情本身的来龙去脉,可以肯定,体教融合绝不是一个创新性的概念,站在足球的层面,体教两方分分合合的历史变迁,以及每一次分与合背后的真实原因,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登录 后获取已订阅的阅读权限
该内容需要付费
请购买后查看全文
订阅
点击阅读 《足球》电子报第177期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