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足球纠纷仲裁用法律还是靠行规?
2021-07-29 08:21:06
文|记者程善报道
上一期,本报刊登了《面对讨薪,为何仲裁委“无动于衷”》的文章,独家解密了中国足球处理行业纠纷的最高机构——中国足协仲裁委员会(下简称仲裁委)在讨薪事件多发的情况下,为何没有“及时出手”。

上一期,本报刊登了《面对讨薪,为何仲裁委“无动于衷”》的文章,独家解密了中国足球处理行业纠纷的最高机构——中国足协仲裁委员会(下简称仲裁委)在讨薪事件多发的情况下,为何没有“及时出手”。

本期,本报采访了仲裁委主任范铭超,就涉及中国职业足球范围,与众多争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解读。

仲裁委委员都是兼职

2021年上半年,仲裁委完成了121起仲裁案件的结案工作,其中已经裁决但被裁决方迟迟不履约的案件46起。以半年180天来算,仲裁委要占用相当一部分节假日时间,处理业内纠纷,所以,很多案件的审结周期较长,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年度的仲裁案件,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首当其冲的是合同问题,包括履行以及终止的各种争议和欠薪问题,这类案件占据仲裁案件过半的比例;其次是培训补偿与联合机制补偿的追偿问题;第三类则是业余球员与培训机构间就培训协议认定的相关问题。

无论是过去已经审结的,还是目前仍在审理的,争议最多,处理难度最大的,便是俱乐部与球员、教练间的合同纠纷问题,而合同纠纷适用的法律法规原则范围,裁定的主要依据以及裁决标准是否统一,外界普遍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

登录 后获取已订阅的阅读权限
该内容需要付费
请购买后查看全文
订阅
点击阅读 《足球》第3750期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