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模式”,先存活再探索
2021-09-30 08:15:18
足球人口少,一直是我国足球发展被外界诟病的一大原因。正因为足球人口的缺失,中国职业足球的人才竞争相当激烈。而随着校园足球的发展,足球人才资源的竞争和“掠夺”愈演愈烈,不少学校好的足球苗子成建制地被足球强校挖走。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校园足球人才竞争,花都区利用虹吸效应,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生存模式。

几个月前,市女足联赛初中组抽签的那天早上,花都区云山学校的朱凯老师坐在学校附近的早餐店。面前的木桌上,摆着三根油条和两杯豆浆。几年来,这是朱凯在这家不起眼的早餐店的标配。今天,一根油条、半杯豆浆下肚,他就起身离开。几个小时后,朱凯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市赛小组赛抽签结果出炉,云山中学和近年屡屡打入四强的八十九中,拥有彭伟国等南粤足球名宿支持的五中滨江学校以及其他两所学校分到C组,五支球队要竞争两个出线席位。
这不是云山学校第一次打决赛阶段,但朱凯没想到,今年会这么难,“我们今年进入了死亡之组。”
朱凯并不担心球队的经验,也不担心球队的实力。过去五年,他们三次进入决赛,还在2018年拿下了冠军。他的担心来自阵容,这一届学生里,没有一个队员是守门员出身。
“一个好守门员等于半支球队。”为了解决门将的难题,朱老师从校篮球队借来了一个学生,她的名字叫乐乐。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特训,朱凯将乐乐训练成了球队的主力门将,“她的身手和反应都非常快,场上表现也很好。”但可惜的是,今年的市联赛,云山学校最终还是没能从小组赛突围。
点击阅读 《足球》第3768期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