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峨山县城出发,经昆磨高速,驱车20分钟就可以到达化念镇。开着车窗,可以明显感觉到随着海拔渐低,气温渐高。化念距省城167公里,也是离昆明最近的“滇中热坝”,年平均气温20℃,最高温度达42℃。通常来讲,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开展户外运动——踢足球也好,打篮球也好——城里的孩子可能会望而却步。
哪怕只是四月的正午,室外的热浪都会让你难以多待几分钟;就算是傍晚,短袖短裤也不会让人觉得有多凉快。不过,化念中心小学校长张红军认为,当地炎热的气候其实有利于足球的滋长,“至少我们学校的娃娃一年四季都不用穿得太多,运动起来也更加便利。”据他介绍,全校664名在校学生里,大约一半人喜欢踢足球。
八大球王VS八大巨星
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之前,长期开展足球运动的化念小学就已被认定为玉溪市首批青少年足球训练网点学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足球)。由于课余时间和场地空间有限,为了容纳更多孩子的足球热情,这里的班级足球联赛少见地采用了11人制,每个班派出6名男生、5名女生混合组队上场。
和别的学校一样,这里的足球场一共有6个球门,整体是一块8人制球场,两个半场各成一块5人制。客观地说,这块球场容纳22名小学生同时作赛并不拥挤。而孩子们中午自发组织的课余足球赛,有时三四十人在球场上各自追逐着两个足球,8人制和5人制的比赛在同一场地同时“撞车”,激烈的跑动中也能做到相互礼让、各得其乐。
正如张红军所言,炎热的天气催生着这块足球的热土,也更能体现孩子们对足球的喜爱。无论是中午随机进行的比赛,还是下午正规的校队训练,场上球员几乎全是”杂牌军”。他们一天到晚都穿着同样的衣服、鞋子——有运动鞋、有凉鞋,足球鞋反倒不多——省略了更衣换鞋的环节,换来更多的踢球时间。
在这所寄宿制的乡村小学里,最狂热足球爱好者大约有四五十人,男孩女孩都有,他们一天踢三次:中午放学后到午睡铃响前最多可以踢一小时,下午放学后再踢一小时,晚饭过后、晚自习前还有不到一小时可以利用。
为了能多踢一会儿足球,每天都有几拨学生放弃午餐,三五成群地从教室直奔球场。“这些娃娃到底是有多爱踢足球啊,为了多踢二十分钟,宁肯少吃一顿饭。”张红军感叹道,“难道足球能填饱他们的肚子?”玩笑归玩笑,学生们每周一入校时,按规定可以带些牛奶、饼干和水果进宿舍,午睡时间他们有办法排解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