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一中从无到有、培育发展校园足球 践行西畴精神,探索校园足球
2022-08-29 00:20:18
文|特约记者左瑞开远报道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凭借边疆人民为之自豪的“西畴精神”,名不见经传的西畴县一中女足,坚持勤学苦练,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更高的舞台。

8月18日,2022年云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活动暨第五届青少年校园足球最佳阵容比赛在开远市谢幕。在这个云南校园足球的最高竞赛平台上,频频出击的西畴县一中开始引起业内专家的关注。在一个没有专业教练、缺少群众基础的小县城,如何从无到有、培育发展校园足球?该校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

主教练也是零基础

2015年教育部主导力推校园足球之前,程联飞只是一名体育老师,篮球、排球、田径什么都能教,唯独不会足球。由于西畴县一中领导对校园足球的重视,时年36岁的程联飞临时上阵,从零开始学习足球,硬是把自己改造成一名足球教练。

在小学和中学时代,程联飞几乎没碰过足球,直到考进师范学校学习体育专业,这名篮球专项的学生也就上过几节足球公共课,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足球训练。毕业回乡后,他先后在鸡街小字、逸夫中学任教,十余年里根本没有条件教足球,甚至都没有机会自己踢。

据熟悉当地的朋友介绍,2015年之前,在足球场地稀少、群众基础薄弱的西畴县,只有少数足球爱好者在篮球场上自娱自乐,踢着五人制硬地足球。当地没有像样的民间赛事,自然也就没有现成的足球师资力量。

就像西畴人民用血汗与石漠化的自然条件抗争,下决心与贫困的生存环境作战一样,“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在校园足球这块土地上同样得到了发扬。2015年,西畴县一中与逸夫中学合并,迁入新校址后才有了一块崭新的足球场。有了场地,就有了校园足球萌芽的希望;不会踢球,那就由教练带头,从零开始学习。

“当时也找不到人来教我,只好到网上找足球教学视频,自己学会了,再教给学生。”43岁的程联飞苦笑着说,随着自身年龄越来越大,技术上可塑性越来越差,其执教能力的提升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两年有培训的机会,但也难免会想,还是让给年轻人吧。”

毫不夸张地说,自从西畴县一中率先响应教育部号召发展校园足球,当地足球青训的人数就迅速超越了校外的社会足球人口总量。直到七年过后的今天,因为校园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球员、球迷还没有走入社会,当地的民间赛事还是五人制、五六支参赛队的规模。

经过逐年的努力和积累,目前仅西畴县一中已有超过200人的常年参训球员队伍。此外,县一小、县三小、思源实验学校的青训也渐成气候。假以时日,当地校园内外的足球氛围将会大有改观。“就我们学校来说,我带的女队员人少一些,爱足球的男生大概有七成。”程联飞说,和自己一样,很多队员也是零基础。

这种“从零开始,从我做起,现学现用”的干法也曾受到队员的质疑。建队初期,有些队员见到主教练上网看视频,也会说:“咦,还去网上现学,程老师你教的这些动作到底对不对?”不过,队员们说归说,问归问,但程联飞表示,“教她们的时候,学生还是很配合,也吃得苦。”

登录 后获取已订阅的阅读权限
该内容需要付费
请购买后查看全文
订阅
点击阅读 《足球》第3831期 更多内容